關心健康:皮膚物語

  「沙士」教香港人認識個人衛生的重要, 700萬市民重新學習洗手,直到今日,呼籲市民勤洗手、有病帶口罩的廣告仍然常見。但數月前,在英國有一位名叫泰利的女士反其道而行,連續6個星期不化妝、不洗澡、不洗頭和不刷牙。

  據8月25日《明報》報道,原來這位英國的電視記錄片製作人,因為發現自己每日使用的清潔品和化妝品含超過200種化學物質,於是決定進行這個大膽的測試,以對照平時使用的效果。結果發現,她的皮膚比6個星期前反而更光滑,似乎證明了那些昂貴的化妝潔膚用品對她的皮膚作用不大。不過,身體發出的異味直接影響她的人際關係,而檢查亦發現她皮膚表面的細菌量比原先高出5000倍。

皮膚有一定的抵禦功能

  5000倍的確是個駭人的數字,若沒有這位女士的大膽示範,相信我們也鮮有留意到,原來我們皮膚的抵禦力是這麼強。其實皮膚對細菌的抵禦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高,事實上我們由早到晚都與細菌接觸,在人體表面找到細菌幾乎是必然的事。皮膚能否長期成功抵禦它們的入侵,關鍵在於是否完好無缺。那麼,我們也可如泰利一樣6個星期不洗澡嗎?

  其實影響個人衛生的因素有限多,簡單而言,氣候、個人體質和生活習慣都有直接影響。以香港為例,我們位處亞熱帶地區,春天潮濕,夏天更加炎熱,稍稍勞動都難免大汗淋漓;再加上空氣污染嚴重,往街上走一會已經黏著一面灰塵,單就生活環境而言,已經不可能與泰利的例子相提並論。

皮膚需要清潔

  皮膚表面有一層由油脂腺體排出的油脂分泌,它既可阻隔外來的細菌、病毒和癬菌的入侵,也滋潤著皮膚,減少皮膚水份流失。若然我們忽視清潔,任由周圍環境的灰塵污物積聚,它們有機會堵塞毛孔和汗腺,影響皮膚正常的排泄功能。另外,皮膚可分為表皮層,真皮層和皮下脂肪,當中真皮層和皮下脂肪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,但表皮層則好像指甲般不斷更新,大約每4至6個星期就會完全更新一次。理論上,死皮會在皮膚跟外物接觸時磨擦掉,例如穿衣服、搔癢和握手,但若我們刻意不清理皮膚,死皮則會厚厚地停留在表皮之上,這樣亦會大大影響皮膚正常的分泌及排泄,削弱其保護功能。

  再者,過厚的死皮正是許多細菌和癬菌的糧倉以及繁殖的安樂窩,亦是泰利皮膚表面細菌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。若然皮膚有甚麼小傷口或弱處,那管只是肉眼不能見的微小破口,都好容易會被細菌入侵。是以在乾燥季節有需要使用潤膚品來滋潤皮膚,避免出現龜裂,即所謂「爆拆」。不過即使細菌不從皮膚入侵,它們也可從我們的眼、耳、口、鼻入侵我們的身體,任由它們大量地繁殖在身上,始終百害而無一利。

清潔的方法

  簡單了解過身體表面清潔的需要,接著要知道的,就是如何清潔才算理想。就上述情況而言,理論上我們要清理的就是那層沾污了的油脂分泌以及死皮。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,就是使用適量肥皂洗刷,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。單用清水是難以洗淨那層油脂分泌,所以要用肥皂或清潔劑。換句話說,我們日常用肥皂洗手和洗澡已經合乎清潔的需要。

  有些人會使用一些消毒劑例如火酒來清潔,其實並非必要,一來火酒對皮膚屬刺激物,過份使用可對皮膚做成傷害;二來火酒只有消毒作用,卻未必能把身體表面的多餘物帶走,所以不能代替用水沖洗。又有一些人使用磨砂潔膚用品,他們也要小心,雖然磨砂能磨走死皮,但過份使用會令皮膚變得過薄、變得敏感甚至受損。其實過猶不及,就算只是用肥皂和清水洗手,洗得太頻密也會令皮膚乾燥,因為那層具滋潤和保護作用的油脂分泌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被洗走了。

  至於病人,礙於精神不佳、行動不便,根本不可能如常每天洗澡,或許你也正因而擔心個人的衛生。其實病人可以放心,因為醫院有空氣調節,病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應該甚少出汗;儘管因著各類病症聚集,細菌甚至惡菌必然較其他環境多,但正因如此,醫院對衛生防護的處理又是絕對地認真,所以就算病人不能履行每天洗澡的習慣,在醫護人員的料理和安排下,個人的衛生應該不成問題。

  若然病人在家中休養但不便洗澡,可以清潔外露於空氣的部份,例如洗面、洗手、洗腳以及排泄部份。若身體上有傷口,就要小心包紮好,避免觸及外物,以防細菌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