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健康:中藥藥引

中醫學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中藥藥引猶如導引者,針對經絡、臟腑和身體部位治療。在應用中,中藥藥引根據不同時間、人群、地區和疾病特點進行調整。藥引是中藥配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對藥效和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。

藥引的作用

藥引的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調和藥性:平衡和調節不同藥材的性能,如甘草的調和作用可以緩和藥力。
  2. 相畏相殺、制約毒性:如生薑與半夏、生薑與天南星同用可抑制其毒性。
  3. 協同作用、增強療效:藥引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,增強治療效果。
  4. 除臭掩味、矯味作用:某些藥引可除臭或掩蓋药味,改善服用口感。
  5. 顧護胃氣、保護胃腸道:如粳米入藥可固護胃腸道。
四性五味、升降浮沉、歸經

《神農本草經》最早提出藥物有五味和四性,分別涵蓋酸、鹹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以及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性。四性針對疾病表現的寒熱不同選用藥物,五味則針對虛實不同作用。《本草備要》指出:「辛能散行,酸能澀收,甘能和緩,苦能燥泄,鹹能下軟,淡能滲泄」。

在臨床實踐中,醫師會根據疾病的表現、症狀和病變部位選擇藥引,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。他們根據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調節體內氣機,驅除外邪或直接針對病變部位,以發揮治療效果。

歸經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選用藥物,針對特定人體經絡和相應臟腑的病變發揮主要治療作用。例如,桔梗開宣肺氣,常用於上焦病症;牛膝補腎強筋,常用於下焦病症。針對不同部位頭痛的引經藥物有不同選擇:治療太陽經病使用羌活、防風;治療陽明經病使用升麻、葛根;治療少陽經病使用柴胡等。

根據方劑療效選擇特定藥引

引經藥因種類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質,針對的疾病也不盡相同。

以酒為例,雖然黃酒和白酒同屬酒類且具有辛溫性烈的特性,均用於理血止痛之功效,但其釀造方法、氣味和功能各異。黃酒溫補脾胃,白酒則溫通血脈。同樣地,紅糖和冰糖各有其獨特性質和功效,例如紅糖性溫,有補脾緩肝、活血散瘀、調經和胃等作用;而冰糖則性涼,有和中緩急,生津潤燥等功效。

因此,選擇引經藥時應了解其性質和病症特點,就像選擇酒或糖一樣,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疾病情況,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。

其他根據功效分類的常用引經藥:

理血止痛類
  1. 醋:具有酸味,可入肝經,收斂固澀,散結止痛。
外感疾病類
  1. 生薑:解表散寒、溫中止嘔。生薑可用於發表,炮製後可溫中止血,薑皮可用於解脹,薑汁可用於和胃止嘔。
  2. 葱白:辛溫通竅。
  3. 薄荷:辛涼清熱,能止痛止癢。
補虛類
  1. 蜂蜜:潤腸通便,同時調味潤肺,適用於補虛類病症。
  2. 粳米:健脾益氣,和胃止瀉。
  3. 大棗:養血益氣,緩和藥性。
  4. 淡鹽水:清火涼血,通便解毒,滋腎固齒。

總括而言,臨床經驗的累積是中醫藥引理論豐富發展的主要原因。醫師若能正確運用藥引於開藥處方中,通常能事半功倍,使病症得以迅速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