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心分享:從惑到不惑

四十稱為「不惑之年」,出自孔子在《論語》的為政篇,是他對人生的一點總結和展望。意思是人到四十,無論學問、做人或閱歷,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。不惑,是自信能秉持個人的理念,堅定意志,掌握前路,不再受外在客觀因素所影響。而無獨有偶,根據聖經記載,有關四十這個數字,也經常象徵上帝子民在不同階段的開始或結束,藴含上帝慈愛的帶領,同樣具有標誌性的意義。

四十而惑?

        前年,我為自己即將要踏進不惑之年,準備了一份別開生面的生日禮物:安排一個悠閒假期,一面在泰國享受陽光海灘、投入我至愛的潛水活動;一面利用彼邦多元而廉價的醫療設施,來個全面又徹底的身體檢查,作為之前勤勞工作的獎勵,亦為往後的新階段加油。滿以為一切節目正按著我的劇本進行,但直到醫生向我講解報告內容那一刻,我才發現自己所編排的,原來只是人生大劇本中的小過場……

終身受用的搖籃

        我出生自一個基督教家庭,父母和先輩都是信徒,我這一輩已是第五代。爸爸是教會的事務幹事,媽媽任職護士,我和父母以及兩位姐姐,從小就住在教會的宿舍中,每個週末和主日,一家五口總會參與教會的崇拜和不同的聚會;而在復活節或聖誕節等大節期,我們例必扶老攜幼出席慶祝活動,可見教會和我的家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。

        或許大家會想,這樣規行矩步的過每一天,我一定感到沈悶透頂,甚至心存反叛,幻想出走去呼吸自由的空氣。然而,事實剛好相反,教會是一個培育我成長的重要平台,沒有它,絕不會成就今天的我。

        教會固然是我信仰的搖籃,讓我獲得聖經知識和靈性栽培,建立了正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;但對我影響最深遠的,卻不是單純睿智高深的人生大道理,反而是透過恆常的聚會如團契、詩班和其他活動,塑造我和一群識於微時的友伴,藉著交流互動,砥礪琢磨,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,鍛練溝通的技巧,發掘和發揮各人的所長,讓我們建立起細水長流的終身友誼。到我後來踏足社會,才曉得這是個彌足珍貴的寶藏。且別看我能言善道,其實,我比較偏向靜態或個人化的活動,教會生活正好豐富了我的社群發展。

尊重一家之「主」

        至於我的家庭,算是個平凡而又溫馨的小康之家。父母對我們的品格有一定的要求,但絕不嚴厲,願意給予子女充裕的發展空間,似乎我們姐弟仨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,他們已經心滿意足了。更難得的是,一家人每周總會騰出時間,安排機會聚在一起,舉行家庭崇拜。當中除了唱詩歌、讀聖經和輪流禱告,我們也會利用這個溝通平台,傾訴各人面對的難處,若是遇上意見分歧的議題,也會在此討論,甚至以「一人一票」的方式表決,然後每次都以禱告來結束;無論議決的結果如何,最後必須同心合意的支持,因為尊重上帝在我們中間。我想,這是我們一家人至今仍凡事有商有量,能夠一直維繫親密關係的主要原因。

無心插柳演藝路

       我樂於參與不同活動:教會的詩歌班或話劇組,學校的辯論隊、游泳隊,亦有紅十字會一類制服隊伍。憑心而論,對於熱衷的興趣或技能,我一向投入認真,例如因為喜愛語文,注重咬字,會仔細查考生詞生字的正確發音;喜愛游泳,索性考取拯溺和教練牌照!這種學習的堅持執著,也在我後來事業的追求上體現出來。

        話說中六那年,我在一個私人小屋苑任職暑期救生員,泳客稀少,正閒得發慌,有天應同學邀請,下班後結伴去投考電台的播音員訓練班,竟然給通過了好幾篇如繞口令般刁鑽的誦讀材料,獲得取錄,若能達到半年培訓的要求水平,便可獲正式聘任。我想這工作頗具挑戰性,是個值得一試的機會,但是爸爸認為我還年輕,應該先完成學業。我們把事情放在家庭崇拜中討論,雖然我是家中老幺,但意見和權利都是平等的,同樣得到接納和尊重,結果一致決定,先考取大學入學試,然後以一年為限,看看工作情況和表現,否則重回校園,完成大學課程。最終我成功進入電台工作,並且幹得有點成績,得到爸爸的認同。

「證書控」背後的我

        演藝圈中有不少人謔稱我為「證書王」,不管這是褒是貶,我承認自己確實有點「證書控」,自中學時期開始,已在課餘學習拯溺和急救,繼而是潛水、獨木舟並各種教練牌照,隨後工餘又陸續考取不同類別的資格,如聾人手語或幼兒護理等技能證書,這已經變成一種習慣,只要時間許可,我總是堅持進修。最近一次是修畢了一個關於Digital Marketing的BBA課程。

        我主張終身學習,與時並進,原先的想法是要為工作增值,涉獵不同的範疇,將有助演活不同的角色;若見多識廣,擔任主持時會更出色自信,表現更揮灑自如。況且在演藝圈待久了,慢慢明白努力不一定得到認同,苦幹亦非必然成功。專業技能和證書,就好比一張張的保險單,讓生活更有保障。與其天天寄望未知的前路,倒不如腳踏實地,未雨綢繆,建構明天。這種心態,正是真我個性的反映。

人在江湖、漸行漸遠

        從播音開始,繼而在幕前演出,不過幾年工夫,我在演藝圈算是穩步發展。由於藝員的作息時間不穩定,入行初期便與家人分開,遷出獨居。對於一向自信自律的我,起居生活尚能處理得有條不紊,可是拍攝屬於團隊工作,個人生活必須作出遷就和配合,而顛三倒四的工作日程,完全打亂了我多年來在教會養成的習慣。既然別無選擇,家人也十分記掛,我唯有向自己承諾,一定會把握機會,盡量每抽空出席崇拜,並保持讀經禱告的習慣。結果立志由得我,行出來由不得我:當排山倒海的工作接踵而來,我的生活優次序便慢慢變得越來越被動,有時只能偶爾在住處附近出席崇拜,虛應一下故事。

        在香港工作的那段日子,因著家人不時的叮嚀提醒,我的屬靈生命尚算強差人意。回看過去十年北上國內發展的歲月,就只能慨嘆一句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了。但無論人走得多遠,內心彷彿仍被一根無形的絲線牽引著,我意識到信徒置身名利場,實在很容易變成出走的迷羊,因為大部分時間,只顧低著頭、追逐腳前那一方青草地,不自覺地隨著大夥兒遊走,忽略了牧者的帶領。但是多年建立的信仰,就是這根絲線:每逢面對光怪陸離的價值觀,層出不窮的爭名奪利手法,並紛紛擾擾的人事關係,我自會牢牢抓著這根線,在風雨飄搖的日子,終究能堅守原則,無愧於家庭和教會的期望。

        大是大非,我總算是守住了,但灰色的誘惑多的是,陷在其中,久而不聞其臭,我沒有眾人皆醉而獨醒的能耐,充其量默默退到一邊。原本以為海闊天空任鳥飛,誰想到江湖竟是個無邊際的囚籠,漸行漸遠,超越的不單單是地域界限,心靈若被擄掠,失卻內裡的平安,何止是身不由己,其實已是心不由己了。

四十疑惑!

        ……「你的腦部缺少了一條主要供血的血管,應該是一種遺傳病,回港後,必須盡快找專科跟進。」聽完泰國醫生這幾句話,我的悠閒之旅就此落幕。一向以身體健康為傲,而報告實在太過反高潮,我嘗試上網了解,誰知道資料讓人越發沈重!

        回港後,經過專科醫生分析磁力共振檢查結果,確診是一種腦血管遺傳病,由基因問題引起,無法預防或根治,目前發現有一條動脈已經萎縮消失,而依賴這條血管供氧的部分,可能亦會失去功能。這個病一般發病年齡是五到四十歲,發病的情況和後果會因人而異,有可能是導致中風、半身癱瘓或甚至死亡。醫生建議在腦部插入導管,注入顯影劑仔細觀察以確定病情。

        原先已是越知道得多,越加深恐懼,而最令我困惑的,是四十歲是發病年齡的上限!聽到要做個高風險的侵入性導管檢查,情緒立刻跌至谷底,腦海浮現的盡是負面的念頭:導管會刺穿血管嗎?會引致中風、癱瘓、半身不遂或是立即死亡嗎?在等待檢查那段時期,我有想過立下遺囑,甚至想過輕生。那次是在潛水中途,突然驚覺前面黑漆漆一片,真想一直潛下去,一了百了,幸好只是剎那間的念頭。

一個覺醒的契機

       疾病的可怕不一定讓人痛不欲生,而是把人逼瘋,喪失平安和理性。受不了卡在崩潰邊緣的忐忑不安,我在手術前兩天致電媽媽傾訴,面對至親,我再也按捺不住那份澎湃的焦躁憂慮,像個孩子般放聲大哭。說也奇怪,媽媽的回應是非一般的冷靜,她用嚴肅而肯定的語氣對我說:「你不能用99%的信心去信靠上帝,99.9%也不行;要信,就用100%的信心來完全信靠。你在教會多年,相信日子不是白過的!」媽媽這一席話,無疑是當頭棒喝,雖然情緒稍微平復了,但一時間仍是似懂非懂,太多的疑慮教人難以釋懷。

        隨即跟大姐聯絡上,當我分享到要運用手上的專業技能,考慮作其他方面的發展,以分散國內工作的壓力和風險……,話猶未了,大姐已直截了當的提出挑戰:「你已經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四十年,你認為很理想、很滿意嗎?可有想過把你的主權交出來,讓上帝管理你往後的人生?」果然是大姐,一語中的,不愧是最了解我的人!當下語塞,經歷這段心路歷程,才認識原來事事計劃周詳的我,能掌控的竟然如此有限,遇事只會驚惶失措、疑惑不安。謙卑禱告後,認真仔細地檢視過去我自主的人生,實在不外如是。如夢初醒,決定重新立志,讓上帝主宰往後的每天。

安靜放手、代替尋求

        最終我能坦然面對手術,檢查後,感恩沒有出現甚麼即時狀況,既然一切結果都已在上帝手中,我決定放開懷抱,展開與病共存的新生活。首先是希望延續我的「證書控」,不過,這次不是為自己,而是修讀神學課程,預備將來為上帝所用。

        但如何尋求和確定上帝給我的召命?有牧者給我適切的提醒:恢復教會生活,保持讀經禱告與上帝溝通的習慣,安靜才能聽到主的答案,放手自會看到祂的帶領。為了好好休息和思考,我安排一次北美之旅,往多倫多和芝加哥一趟,探望兩個牧者家庭,他們都是我從少認識的良師益友。想不到藉著這個旅程,讓我確認將來的事奉方向,後來順利考入芝加哥一家神學院,現在開始了一年級的網上課程,是關於文化研究和宣教神學的,非常享受學習的內容和過程!

總結

        回望過去一段從疑惑到不惑的日子,常會想起爸爸提及的一個禱告:當日媽媽懷了我,他就在她腹部按手,求神祝福這個孩子,並願意把他奉獻,好服侍所屬世代的人。整整四十年了!或者在牧羊人眼中,出走的迷羊不過是進入更廣闊的羊圈,經歷磨練,一切仍在祂視線之內、掌握之中,祂的慈繩愛索始終從未離開過。

沒有經歷過考驗的信仰,不會知道這信仰是否經得起考驗;沒有永恆價值的目標,又是否值得用生命去堅持?怎麼樣的信仰,必然會造就怎麼樣的人生,在迎來生命下半場的這一刻──我再不再疑惑,只有感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