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家庭醫生,在日常的工作中,我們會經常遇上病人投訴周身骨痛。一般人認為這些情況通常只發生在長者身上,但是我們並不難發現,一些中年甚至年輕人也有這些病歷。到底周身骨痛有哪些常見的成因?而作為家庭醫生,我們又怎樣處理這些問題?
當我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,解剖學 (Anatomy)是一科我們必修的學科。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,骨關節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為筋腱、肌肉和骨胳。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探討。
肌肉疲勞
肌肉疲勞是最常見的疼痛原因,作為都市人,肌肉疲勞的最普遍成因是與工作和運動有關。如果我們在工作時不留意坐姿、書寫工具和電腦的擺放位置,便很容易發現在一天的工作後會全身出現酸痛。解決方法很簡單,除了改善坐姿和工作用具的擺放外,伸展運動也能減低肌肉酸痛發生的機會,適當的運動更能改善身體素質。
筋腱發炎
筋腱發炎是一樣常見的疼痛原因。不斷的重複性動作是導致筋腱發炎的常見成因。因此我們會發現一些需要經常進行重複性動作的工種,如打字員和搬運工人等很容易會有筋腱發炎的問題。當然筋腱發炎或長期的肌肉酸痛也可能是一些嚴重病患的先兆,如紅斑狼瘡等,因此必須請教您的家庭醫生。
骨關節退化
至於我們最經常遇見的骨關節退化,不單常見於長者,也可以在年輕人身上發現。最常見的退化關節是頸椎、腰椎和膝關節等。關節退化與年紀增長是有關的,但這不是唯一的成因。我們不能忽視其他因素如家族遺傳、性別、肥胖、工作性質、運動性創傷以及一些罕見的代謝痛變等。總體而言,女性相對男性較容易患上關節退化。體重過高亦令關節負荷增加而令關節退化的機會提升。一些長期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作,也增加患上關節退化的機會。運動創傷常見於職業運動員,而受過創傷的關節也較容易退化,這是年輕人也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其中一個原因。罕見的代謝疾病,例如生長荷爾蒙分泌過多,而患上巨人症的病人也會較容易患上關節退化。針對一些可改變的因素,如體重和運動方法的調整,可延遲或改善關節退化的問題。
適當的運動處方
全球每年有多達二百萬人,因缺乏運動而死亡,因此運動處方在近年得到重視,這不但有助改善關節活動和平衡,也可以幫助改善體重。運動處方相對藥物處方有較少的副作用,而且亦是大部份人都適合的處方,更可在疾病未出現前,發揮預防的作用,是主動積極的對抗疾病方法。
當我們「處方」運動時,必須重視處方的效果,便利程度、安全度、個人化的安排、享受程度及醫生的定期檢討。醫生會就個別病人的心理素質進行評估,觀察病人是否已進入預備階段。評估其健康狀況後而安排適合的體能活動,也會定期跟進而調整運動量。
其實,運動無須劇烈也可促進健康,對於沒有長期病患的人士,世衞建議每天最少進行30分鐘中等劇烈程度的體能活動,已可促進健康,並減低患上心臟病、糖尿病、結腸癌及乳癌的風險。而所謂中等劇烈程度的運動,一般而言,體能活動若令人稍感吃力,但仍能舒適交談,就屬中等劇烈。急步行是其中一個好例子,既簡單方便,又可隨時隨地進行。
至於長期病患者,運動處方一如藥物處方,可針對不同的疾病,紓緩慢性病者的病情。例如可幫助糖尿病人控制血糖,又或讓高血壓病人降低血壓等。但慢性疾病的人士應由低劇烈程度的運動開始,如緩步跑和步行等。每次運動只需20至60分鐘已經可以,但每周卻最少4次才能產生效果。
患有膝關節毛病者,則可嘗試做一些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,例如可於座位上,小腿與大腿成直角,再慢慢將腿抬起與地平行,停留5秒後慢慢放下,反覆5次為一組,每日做3組。缺乏運動固然不好,但亦千萬不要過份運動,否則會產生反效果。必須緊記,運動處方是要適量才能有效。
運動期間必須常常留意自己有否不適,並向醫生提出,從而作出適切跟進。長期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意見,由醫生設定運動模式及適當的運動量。心血管病人及40歲以上的人士,亦最好在運動前做健康評估;而30歲以上的吸煙人士、高血壓患者及患有心臟病的人士,亦應先做心臟評估。所有處方都不能一擊即中,需要醫生與病人相互合作,以致處方更能適切每個人的需要。家庭醫生會在診症期間不斷評估病人的病情及身心狀況,以提供最為病人所接受的治療方案,這就是全人治療 (holistic care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