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健康:如何選、如何揀?

  隨着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昇,大眾對健康的關注自是有增無減。

  加上資訊的發達及日益商業化的社會,市場上便出現了琳瑯滿目的「健康產品」。 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產品,以求改善健康,預防疾病。

  但當我們面對着店舖內五花八門的健康產品專櫃時,又應如何選、如何揀呢?
(先為本文所討論的健康產品下定義:標明其有效成份,無需處方,不屬藥物法例所管轄的產品。 因筆者本身之局限,中成藥、食療、及有效成份不明的產品不在討論之列。)

在選擇健康產品時,可留意以下數點:

  1. 健康產品大致可分為「廣泛補充類」及「專門功效類」。前者是各種維他命、礦物質、微養份的不同組合,所稱的益處為補充日常所需,預防衰老、心腦血管病或癌症等。後者則含特定的成份,專門針對預防或治療某種獨特的病患。例子如葡萄糖胺 (Glucosamine)可護理關節、月見草油(Evening Primrose Oil)可紓緩經前不適、銀杏葉(Ginkgo Biloba)可增強記憶力、貫葉連翹(St.John’s Wort)可改善情緒等等。大家應首先清楚自己大致所需,到底是「廣泛類」還是「專門類」的產品。
  2. 健康產品通常都聲稱「成份天然」,並強調其安全性。 這大致上都是正確的。 但若服用過量,特別是一些脂溶性維他命(即A、 D、 E、 K類),仍有副作用的可能。若是患有長期病患或長期服用藥物者,則更應弄清楚可能的影響及藥物的相互作用,以求可更安心服用。
  3. 很多健康產品在宣傳時,都舉出不少「科學證據」,如抗氧化、對抗游離基、抗炎、改善微循環等等。某些宣傳,驟眼看來,就像科學研究報告一樣,叫普羅大眾更加相信其所聲稱的療效。
  4. 然而,必需留意的是,即使產品聲稱的科學證據為真確,卻絕不能將此直接引申為具有實際的臨床療效。若要證實其真正效用,就必需通過嚴格的「臨床研究」來證明。
  5. 即使某產品聲稱經由臨床研究證實其功效,大家都必需清楚,臨床研究的質素也可以極為參差。質素差跟質素高的臨床研究,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結論。 事實上,如「維他命C預防及治療傷風感冒」、「奥米加3脂肪酸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病」、「葡萄糖胺治療退化性關節病」、「銀杏葉預防老年性痴呆症」等臨床功效,在醫學文獻中已有不少獨立、嚴謹、高質素的評估仔細地分析過。 而絕大多數健康產品的成效,嚴格分析後的結論卻是「沒有足夠資料支持其效用」、「沒有清楚的證據證明其用途」、「未確定的」。故此,產品即使用「臨床研究」來宣傳其功效,亦實在不應隨便輕信。
  6. 最重要的就是,當你在選擇健康產品時,到底抱有甚麼期望?是為了強健身體,預防疾病?還是在身體出現問題時,自己先當醫生,找些產品來試一下?或是有親戚好友,試過某產品後叫好,而介紹給別人使用呢?

  在選擇「廣泛補充類」產品前,可先回顧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呢?若有魚有肉有果有菜,份量充足,身體是否仍需要額外的補充呢?而在選擇「專門功效類」時,則應清楚到底是否真正「對症下藥」?若身體真的不適時,是應找些健康產品來自行醫治,還是應找自己信任的醫生看個清楚明白呢?

  健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最佳保證。可惜對不少都市人來說,這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。至於是否單靠服用健康產品便能得到健康,相信最佳的造法應該好像產品招紙上所說:請向你的醫生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