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先生是位40來歲的建築工人,自從半年前一次工業意外,不幸在地盤摔倒腰部扭傷,他的生活便起了180度的變化!……事發後,張先生已即時前往急症室求診,X光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骨折現象,急症室醫生斷症張先生只是背脊肌肉扭傷,認為情況並無大礙便著他回家休息。
張先生為怕觸傷腰患,放假便常常在家臥床休息,並依照醫生吩咐吃消炎止痛藥。可是病假後他感覺腰痛並沒有好轉,更有變本加厲的現象,遂重複返回急症室求醫,如是者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他所得的診斷依舊,病假一次又一次的延續,繼而被轉介往骨科跟進,可惜政府骨科門診排期兩年,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,他遂往政府普通科門診「續假」。門診醫生亦有為他開藥,並安排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,盼望他能盡快復工,可惜事與願違,張先生仍然覺得腰痛難當,未能復工。經過半年的拉鋸,張先生的腰部持續無名的痛!
痛的根源
「疼痛」,根據國際疼痛學會於1980年發表的定義,是一種因實際或潛在的身體創傷所引致,或敘述此等創傷時所感受的不愉快感覺和情緒。留意!這裏界定疼痛是一種感覺,也有情緒的元素,與實質創傷的關係並非必然。當疼痛的持續時間與程度足以影響個人的生活質素與能力,使其不能擔當生活中的角色,便足以構成「慢性疼痛」,醫治難度更高,影響更為深遠。
這種慢性疼痛有種特徵是病態疼痛,當中包括觸摸痛(Allodynia)及痛覺過度(Hyperalgia),其原因乃神經末梢傷害性神經元(Nociceptor),因長期疼痛變異以致增加其敏感程度與範圍所致,可謂「掂」都痛!由於對刺激過敏及反應異常劇烈,有時會讓醫生誤以為病人「扮」,放棄對其積極治療,甚至雙方因互不信任而關係破裂,造成糾紛。
痛症帶來的影響
張生的情況明顯已形成慢性腰疼痛,心裏為著不被接納而憤憤不平,四處投訴。面對生活逼人,仔細老婆嫩,復工又有心無力,前路茫茫,心中的無助、孤單實在不能言喻。
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,腰背痛病人若持續痛楚三個月以上,其自然復原之機會不足兩成。倘若病者因腰背痛而一年不能工作,他們之後能夠返回工作崗位的機會亦只得兩成。其中因素包括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各方面的各樣限制;身體方面,有少部分人腰部患永久性的創傷而導致傷殘,但大部分病者卻因長期缺乏適當的康復鍛煉而導致「失用現象」(Decondition);使身體狀態久久未能恢復正常,猶如「自廢武功」。至於心理方面,久痛未癒實是消磨意志,當中焦慮、失落及無力感可想而知,這直接間接地深化痛症對病者之影響。至於社交方面,長期缺勤後要病者復工,本身已形成無比壓力,再加上家庭、經濟、賠償等種種因素,可以使復工問題變得更複雜。對類似張先生的病人,家庭醫生應該可以全面及持續地照顧病者的需要,並召集各方專業成為團隊加以協助,在為腰背痛提供適當的治療外,更可減輕病者痛苦之餘積極地恢復他的工作能力,使他能夠擔當生活中的各項角色。
張先生在悉心的照顧下,醫患關係建立起來,張先生終於承認情緒低落,患上抑鬱症,使他康復積極性減低,而他根深蒂固「痛=受傷」的觀念,使他迴避痛楚,不肯積極參與康復,恐怕再受傷,這更加快他的「失用現象」。最終透過重新與病人建立互信,在醫治他抑鬱症之餘,積極推動張先生參與復康治療,更要讓他明白痛與受傷之分別,讓他釋除疑慮;再共同制定合理的復康期望,使他重拾康復之信心,掃除心底裏的無力感。
最近一次覆診見張先生沒有再「拿埋口面」,康復治療進展良好,我想他康復及復工之日不遠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