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病心情:不一定是必然的進程

  在產科實習時,每當看見嬰孩快要出生,我和同學們在旁都是非常緊張地看著助產士為母親接生。當嬰孩順利誕生後,我們都吁一口氣,換上燦爛的笑容,凝望著可愛的新生命。那種喜悅的氣氛是產房獨有的,我再沒有在其他病房感受得到。在婦產科我有機會為初生嬰孩餵奶,看見小生命健健康康地成長,世界好像充滿了希望。

  後來,我又到了兒童病房實習。同樣我又有機會餵奶,可是,這趟小孩不是用口喝奶,而是透過胃喉把奶直接送入他們的體內。在兒童病房內,有幾個月大至十多歲的兒童病人。有被遺棄的、有患先天性疾病的、有被家人虐打的……。

  其中有幾位病人,更是病房內的長期「住客」,他們的病歷紀錄,厚度有如幾本電話簿,記載了他們的成長、所患的疾病和曾接受的手術。我實在難以想像,年紀輕輕的小豆丁,怎樣能夠忍受疾病折磨和多次手術所帶來的煎熬呢?他們曾服的藥或曾接受的藥物注射,比我過往廿多年內所接受的還要多。誰說人年老了才來患病呢?這些小孩還有機會年老嗎?

  死亡對中國人來說,是一個避忌的話題。可是,在病房裡,無論你是處於壯年,或是踏入了垂暮之年,同樣要面對死亡的威脅。即使現今醫療科技發達,面對死亡,我們都是束手無策。但它一定是可怕嗎?卻又不然。我曾與一些患癌的病人傾談,他們可以欣然地談論死亡。他們可能是有信仰的背景,生命擁有永恆的盼望;或者他們在過去的日子,已盡力完成了人生的使命,因而無憾。

  曾經,我以為生老病死是一個必然的階段,但原來能夠健康地成長是一種祝福。曾經,我覺得死亡是可怕的,但原來有人可以安然無憾。實習的經歷告訴我,生命變化無常,生老病死原來不一定是必然的進程,喜怒哀樂也沒有一定的程式。